12月25日,資興市流動治超執法人員對貨運車輛進行例行檢查。李強輝 袁東偉 攝
|
譚金星 李強輝
對于地處湘南的資興來說,今年這個冬天特別的不同,除了寒風刺骨之外,還像春天一樣多雨。12月25日,筆者在出境的資五公路上看到,各種貨運車輛好像并沒有受惡劣天氣的影響,井然有序地通過治超站點,接受檢查……
從2010年3月起,資興全面開展治理超載超限, 5年來,該市實現了從“要我治超”轉變為“我要治超”,從“路面治超”轉變為“源頭治超”,從“部門治超”轉變為“全民治超”的三大轉變,構建出一幅和諧治超的新局面。
從“要我治超”到“我要治超”,實現了治超思想上的轉變。思想是行動的指南,“治超”思想的提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,過去提倡多拉快跑,是在當時車輛、路況條件下而言,如今的車輛、路況已大不相同,“多拉快跑”的效益比不上“科學合理運輸、環保持續運輸”帶來的效益,但多年的“多拉快跑”超載運輸理念習慣難以一時改變;因此,以政府為主導的“治超”行動成了必然,即“要我治超”,這個“我”就是廣大的源頭(尾)企業及貨運司機,這個階段還是靠外力推動的治超,是一種被動的模式,針對這種情況,資興市采取了多種措施對廣大源頭(尾)企業及司機予以宣傳教育,在利益上以引導,在行為上以規范,在危害中以警示,在意義上以曉諭,建立起了“獎罰并舉”的相關機制,促使廣大企業及司機逐漸主動治超,從而變被動為主動,從企業及司機自身產生了強烈的“我要治超”的動力。幾年來,廣大企業及司機朋友早已適應了治超的氛圍,人人主動參與,自覺治超。實現了“要我治超”到“我要治超”的轉變。
從 “路面治超”到“源頭治超”,實現了治超方式的轉變。在治超初期,主要方式是依靠公路、交警、運管、城管等職能部門在車輛運輸道路上對所有的貨運車輛進行檢測,做到“逢車必檢,逢超必罰”,以罰促治,在這個以路面治超為主的初始階段,超限超載率曾達到96%(2010年),其原因就是沒有在源頭把關,沒有守住貨物裝載關口,為此,資興市對癥下藥,改變方法,把主要方向放在貨物裝載的源頭企業,將工作重心前移,即“從路面治超為主”轉為“源頭治超為主”,同時采取科技手段予以控制,一是在所有重點貨物源頭企業安裝電子監控設備,對每一臺貨車過磅進行監控,二是實行貨物運輸過磅計量卡制度,設置限載重量,從硬件上設置過磅總量,一旦超過設計標準重量,計量卡發出警報不予通過,從而做到確保不超載,三是建立源頭企業“七有”制度,要求所有源頭企業必須做到“有機構、有制度、有臺賬、有宣傳、有培訓、有科技手段、有效果”,通過實施三項措施,全市絕大部分貨運車輛做到了“上路之前零超限超載”。幾年來,廣大企業和司機已全面適應了這種方式,路面治超的壓力大大降低,治超工作已前置在貨車上路之前。
從“部門治超”到“全民治超”,實現了治超主體的轉變。治超由誰來治?當然首先靠政府推動,靠部門執法來推行,但這是不夠的,必須突破“治超”主體的涵蓋面,徹底解決誰來治超的主體問題。為此,資興市從實際出發,根據治超責任的不同,組織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人員共同參與治超的全過程、全領域;政府負責組織、考核、監督,部門負責執法處置,鄉鎮、經開區及村、組負責源頭企業、車輛運輸的監管,源頭企業和司機負責全面履行“零超載”具體責任,由此構成了一個市、鄉、村三級網絡,政府、部門、企業三個層面的全民治超格局,改變了過去只由部門單一治超的局面,目前,全市各個鄉鎮、經開區及各源頭企業、廣大司機朋友紛紛主動參與治超,配合相關治超職能部門積極擔負各自責任,出現了“人人治超、層層治超、家家治超”的和諧氛圍。
通過一系列措施,資興市超限超載率僅為0.04%,貨運車輛事故率同比下降0.7%,道路完好率98.8%,實現了人、車、貨、路的和諧新局面。